延壽寺始建于南宋年間,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有浙東定海僧人元信到此,募建寺院。當地錢姓富紳遂舍宅為寺并捐土地,在李塔下建廟名“澄庵”又名“圓綬庵”。咸淳年間(1265-1274年),改名“延壽院”,故李塔又名“延壽院塔”。
至元朝中葉毀于戰亂,后至明萬歷初年(約1573年),僧照重建。仍名“延壽院”。清咸豐初年(約1851年),寺院又傾圮,佛像日炙雨淋,金碧黯澹,寺僧皆風餐露宿。當地信徒俞業等人延請僧人普信來寺住持。咸豐二年(1852年)起,修繕山門、大雄寶殿、方丈室和寶塔。增建“真靜”“澄漪”“廣濟”“妙悟”等四座寮房三十余間,并置香火田數畝,又在寺前三里河設慈航渡口,幫助行旅之人和信徒渡河,信徒遠近悅來,至此香火鼎盛、旺極一時。民國初年,戰亂頻繁仍遂又毀之,幾近廢墟。
今幸佛日增輝、國運昌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宗教政策并在上海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與關心下,于二00一年正式開放,并更名為延壽寺,其間已初步完成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功德堂等土建工程。
因寺院信眾日益增多,現有建筑已不能滿足寺院宗教活動的需求,為滿足弘法利生的需要,應廣大信眾的要求,請古建專家設計藍圖,重新修建千手千眼大悲觀音殿、藥師殿、居士樓、鐘鼓樓與地藏殿等建筑。
期望各界廣大信眾、有識之士鼎力相助,使延壽寺早日恢復舊日盛況,佛日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