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藏
文 / 文卿
佛陀和弟子們在古印度的雨季通常中斷行化,隱居或修整。每到集結期,500位阿羅漢從各地趕來并計劃在七葉窟山洞里集結討論數月,窟外的僧人更多,但迦葉不準入,只得另外結集,稱窟外結集。結集的費用由摩揭陀的國王阿阇世資助。
會上先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優毗離重申佛陀有關戒律的教誨,被稱為律藏;之后由佛陀的堂弟兼貼身秘書阿難背誦佛陀生前種種語錄,被稱為經藏。阿難張口第一句“如是我聞”,聞者無不動容。最后由迦葉補充了佛陀與其他僧侶的一些討論,被稱為論藏。這三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三藏。不立文字,全靠口耳相傳。
所以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種分類為:經藏、律藏、論藏。
藏,‘攝’之義,
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
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于經部類。
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于律部類。
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發展,而后人以殊勝之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三藏之所顯與等流等各異,經藏乃次第之所顯,律藏為緣起之所顯,論藏為性相之所顯;經藏為力之等流,律藏為大悲之等流,論藏為無畏之等流;經藏系種種雜說,律藏系講說諸學處,論藏則分別諸法之自相與共相。
經,總說根本教義;律,記述戒規威儀;
論,闡明經義。 通曉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如唐玄奘稱唐三藏。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於席。”
有關三藏之次第,迄無定論,或謂若就三藏結集之先后而言,則其次第為經、律、論;若就行修之順序而言,則為律、經、論。
若將三藏配于三學,則經相當于定學、律相當于戒學、論相當于慧學。同時,經亦包含戒、定、慧三學,律包含戒、定二學,論唯包含慧學。
精通三藏之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比丘、三藏圣師,或單稱三藏。中國佛教史上四位翻譯三藏法師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他們精通佛教義理,嫻熟中、印兩國語言文字,對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國人。是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父親原是國相,7歲隨母親出家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為一代宗師。前秦君主苻堅征服龜茲,想把他接回漢地,但因亡國,使鳩摩羅什在后涼滯留達16年之久。之后,后秦君主姚興把鳩摩羅什接到長安從事譯經工作,年69歲時圓寂。
鳩摩羅什組織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譯經場,共譯出佛典74部584卷。他的翻譯以意譯為主,注意修辭,譯文流暢,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金剛經》、《阿彌陀經》、《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系統介紹了大乘中觀派的思想體系。
真諦三藏法師
真諦是印度優禪尼國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諦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乘船來到梁都建康,準備開始譯經時,發生“侯景之亂”,于是來到富春開始譯經。后又多次輾轉各地,但始終堅持譯經。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攝大乘論》、《俱舍釋論》等。
玄奘三藏法師
玄奘是中國洛州緱氏人。12歲出家,遍讀佛典時因覺多有出入,于是決定去印度取經。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拜住持戒賢為師,后升至該寺副主講。在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大慈恩寺設譯經場,專心翻譯佛典。共譯出佛典75部,1355卷。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實論》等。
不空三藏法師
不空是獅子國-斯里蘭卡人。唐朝時來華,是“開元三大士”之一,對中國密宗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其師金剛智先到洛陽,后到長安,然后在大興寺設立道場,翻譯密宗經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國的影響大增。不空共譯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剛頂經》、《般若》、《華嚴》、《大集》等。
如果您覺得這些對您有點滴的幫助,歡迎關注和分享。
*特別聲明*
本公眾號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經編者收集整理后與大家一起分享!上海延壽寺會盡量署原作者名。如未署名,原作者可隨時聯系我們予以署名或刪改!南無阿彌陀佛!
|
|
|
|
|
|
|
|
|
|
客堂電話:021—37840038 傳真:021—57846096 地址:上海松江李塔街130號 滬ICP備888888號
版權所有:上海市松江區延壽寺 技術支持:中國萬網
友情链接: 一级a做爰在免费线看 {关键词} |